一支香烟背后的抗战史诗
——大鸡牌香烟80年红色记忆
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,为回顾中国烟草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,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,来到中国烟草红色基因、大鸡牌香烟诞生地——莒南县路镇区刘家扁山村,了解“大鸡”牌香烟创办的前前后后。
一到刘家扁山村北,“大鸡烟厂旧址”6个大字便映入我们的眼帘。昔日的生产车间、职工宿舍、仓库、办公室旧址,都被保存着。
据工作人员介绍,1943年5月,为适应抗日战争形势的需要,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,山东军区敌工部抽调张方庚(原临沂地委常委、组织部长)等几位作过敌工工作的同志,建立侦察队,装扮成商贩打入敌战区获取情报。张方庚进入敌战区发现,这里香烟紧缺,看到两个伪军为争抢一盒香烟,大打出手,头破血流。张方庚心想,敌战区缺烟,我们根据地有种烟草的习惯,为何不在烟上作文章呢?
张方庚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,得到大伙的一致同意。大家马上行动,分别到相邸、十字路、大店等集镇把老百姓生产的卷烟买回来,然后通过地下工作人员带进敌战区,分给地下工作者,让他们以卷烟为诱饵,接近日伪军,掌握敌情。
随着对敌斗争的发展,香烟的需用量越来越大,单单从农户中收购,远远不够,再加上收购的卷烟质量差,日伪军中较高级别的头目基本不用。为了让卷烟打入敌人上层,使其在敌人核心中发挥作用,1943年5月,山东军区保卫部研究决定,自力更生,建立烟厂。厂址选在在沂蒙山区的莒南县路镇区刘家扁山村。
烟厂主要创始人张方庚在严峻复杂的斗争环境中,派人去上海买来了卷烟用的罗纹纸和香精,聘请了卷烟技术较高的技术人员和一百多名卷烟工人。在生产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,自力更生,艰苦创业,经过日夜奋战,用了不到半年时间,将烟厂建成。
“烟厂建成后,烟的名字叫什么,当时费了很多心思。大家七嘴八舌,各抒己见,起了很多名字,但经过斟酌,感觉都不合适。直至研究到天快亮的时候,张广庚听到鸡叫的声音,不禁眼前一亮,雄鸡一叫,天就要亮了,烟的名字就叫大鸡烟怎么样?他一提出来,大家纷纷赞同。“大鸡牌”香烟,既表达了人民群众盼望早日得解放的迫切心情,又有大吉大利的寓意,这名字通俗易懂,易为人们所接受。张方庚当即吟诗一首:“阴云漫天雾重重,东风横扫露寒星。雄鸡高歌天破晓,红日冉冉正东升。”“大鸡”牌香烟就此诞生。
“因为“大鸡烟厂”是根据对敌斗争需要建立起来的,所以,烟厂职工把生产“大鸡”牌香烟和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紧密结合在一起,当时的口号是:“多生产一箱香烟,就等于在敌营中投放了一颗炸弹;多生产一支香烟,就等于向敌人心脏中多插了一把尖刀。”为了这个目标,职工们勤勤恳恳地工作,夜以继日的劳动,生产指标一再突破,生产的香烟,除留一小部分供应根据地军民之外,大多都运进了敌占区,赢得了敌占区各界人士的赞扬,不仅日伪军政人员争相购买,日军头目也都偷偷把它作为生活必需品,有的还买了“供奉”上司。
通过“大鸡”牌香烟作媒介,我方敌工人员逐步靠近日伪军的上层人物,获取了许多重要情报,密切配合了对敌斗争,成为联络各方人士打击日寇的有力武器。
“1945年,中共“七大”在延安召开,“大鸡”牌香烟作为专供被送往延安,由于烟的品质特别好,因此,受到了代表的广泛好评,自此,“大鸡”牌香烟红遍了整个解放区。
“大鸡烟厂的创办,既以卷烟为媒介,开辟隐蔽战线,瓦解打击敌人,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,又活跃了根据地的经济,同时还利用烟厂营销网络从青岛、上海等大城市换取了大量资金、医药和枪械等紧缺物资,为山东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。
“山东大药房交通员王占魁在回忆中说:“利用大鸡香烟打探敌情,获取情报,曾发生过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。1945年春他把从天津采购的药品运回途中,在过敌人封锁线时,要不是因为随身携带的大鸡牌香烟发挥了作用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“抗日战争胜利后,有一大批敌特潜伏在临沂城,为彻底搞清临沂城内的敌特活动,山东军区保卫部在临沂南关街建立了大鸡烟临沂分销处,由张方庚担任分销处经理,用于身份掩护,成为我党在临沂城的地下情报站。他们利用香烟联络各方人士,查清了隋玉贞等一批暗藏的敌特分子,揭露了他们妄图组织反革命暴乱的罪行,保障了社会治安,巩固了新生的革命政权。
新中国成立前夕,大鸡牌香烟从乡村飞向省城济南,秉承红色基因,创造着新的篇章。”
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,鸡牌香烟度过了80多个春秋,现在的旧址依然被保护着,成为莒南县人民政府的文物保护单位和红色教育基地。(徐士平 陈淑汉)